委员说 | 统筹推进嘉兴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二) |
信息来源:
市政协
发布时间:
2024-10-10
09:18
浏览次数:
|
9月30日下午,市政协九届五十六次主席会议暨重点提案办理协商会举行,围绕“统筹推进嘉兴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展重点提案办理协商。会上,多位市政协委员、专家代表和界别群众代表围绕“统筹推进嘉兴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促进高技能人才校企共育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 徐耀法 高技能人才队伍是支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对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嘉兴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全市技能人才队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已成为影响我市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高校“重学历、轻技能”的学生培养模式依然存在,既懂教育又懂实践的高技能师资队伍不足,产教融合、合作育人的共赢理念尚未完全形成,政策激励的精度和力度均有待提高。为此,建议: 一是打造“双师型”高素质教师队伍。要完善专业教师招聘政策,落实国务院“职教20条”和浙江省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招聘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要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引进绿色通道,对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紧缺高技能人才可适当放宽学历条件。要建立分层分类教师培养机制,选派骨干教师进修研学,规定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到实训基地轮训,同时给予接收教师锻炼的企业政策支持。要出台政策鼓励学校自主聘任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二是建立产教融合校企育人激励机制。要建立推进产教融合校企育人工作的考核激励机制,对于参与产教融合校企育人工作且学生毕业后仍留在企业工作的,按照政策给予学校和企业奖励,提高毕业生留嘉率。要鼓励行业链主企业承办产业学院,强化政、校、行、企四方共同参与,建立产学研用评价机制,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对评价为优秀的企业进行重奖,形成示范效应。要建立高技能人才奖励机制,由财政出资,设立专项资金,对高技能人才作出重大贡献、完成重大项目和取得发明专利等予以奖励。要引导企业建立、完善、落实与技能等级相挂钩的薪酬评定标准及实施细则,让职工发明人拥有发明的收益处置权,吸引更多优秀技能人才投身一线,加快嘉兴产业迈向中高端的步伐。三是形成全社会尊重技能人才的浓厚氛围。要大力宣传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广泛开展嘉兴工匠、技能大师等评创活动,选树工匠典型,宣传工匠先进事迹,营造全社会尊重技能人才的浓厚氛围。建议设立“嘉兴工匠日”,倡导全社会关爱工匠、尊重工匠、争当工匠,让“劳动光荣、技能吃香” 成为社会风尚,叫响“嘉兴工匠”品牌。要引导企业建立技能人才发展通道,推进能级工资制,提高技能人才收入。要建立关心关爱技能人才的服务机制,在高技能人才的劳模评选、子女入学、创业贷款、项目支持等方面加大服务支持力度。 立足实际 发挥优势 推进嘉兴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专家代表、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祝鸿平 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嘉兴高等教育发展很快,市属高校少而精、在嘉省属高校特色鲜明。但同时,与许多地方一样,嘉兴高等教育也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需要集聚各界力量研究谋划,在全市统筹下推进解决提升。为此,建议: 一是支持高校改善办学条件。支持高校实施基础设施提质工程,加快解决高校办学基本条件不足并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二是支持高校谋划重大项目。按照国家“两重”“两新”重大部署,积极争取国家更多政策支持。三是支持高校推进内涵发展。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权责相当的高校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四是推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鼓励高校与地方各类高能级科创平台加大科研项目、人才引育合作力度,推进实施顶尖人才“互聘共享”计划,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联合优势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打造产教联合体,推动高校与行业头部企业合作共建技术创新中心和高水平研究机构。五是支持提升现代大学治理水平。指导高校修订完善议事决策、教育教学、人事调整、经费使用、资产管理等相关制度规定,优化内部管理层次和职能设置,建立科学决策、高效执行、从严监督、民主管理机制。同时,还要健全完善高校安全管理体制机制,落实高校安全稳定主体责任和属地责任,确保高校安全稳定。 关于嘉兴高校学科设置和课程优化的建议 界别群众代表、嘉兴猛犸象工业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 章辉 技能人才是打通科技创新与生产实践“最后一公里”的核心要素之一。结合企业需求来看,嘉兴应用类、职业类高等教育还存在高校专业课程更新不够、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不强和缺乏就业综合素养训练等共性问题。为此,建议: 一是结合重点产业,优化高校课程设置。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大力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指导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灵活调整专业布局和课程设置,发展一批有利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的特色专业。高校在教学中要增加实践性、创新性和前沿性内容,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相适应。二是注重就业导向,提升学生职业技能。高校应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设置,建立“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前沿科学”为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新工科专业课程则应更加注重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强调系统性、方向性和综合性。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相关政策,适当增加产教融合企业的数量和覆盖面。会同行业协会等建立健全本行业技能操作标准和规范评价体系,常年开展紧缺工种培训、重点工种技能比武等活动。三是统筹社会资源,加强综合素养教育。加大对高等院校特别是职业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包括提供国内外交流机会、专业技能提升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更新等,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支持学校聘请技能大师、劳动模范、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担任专兼职教师、设立工作室,强化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高校要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新生始业教育,开设职业素养课程,拓展社会实践场景,大力培养学生协作共事、爱岗敬业等品质,为顺利进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