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说 | 全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一) |
信息来源:
市政协
发布时间:
2024-10-31
09:14
浏览次数:
|
10月29日上午,“请你来协商”——市长与政协委员“面对面”专题协商暨重点提案办理协商会举行。会上,8位政协委员、专家和群众代表围绕“全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全面构建以企业为中心的科技创新服务 助力嘉兴经济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委员、上海交大嘉兴科技园副主任 农静 当前,嘉兴到了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节点,以科技创新服务为核心的创新体系构建,对嘉兴高水平建设创新型城市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调研中发现,还存在对科技创新主体认识不够清晰、科技成果“转不出、接不住、留不下”的现象普遍、制度创新没有跟上技术创新的步伐、科技创新服务配套方面还不够完善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要将创新从纯科研活动转变为经济活动。建议加强科技部门与企业常态化联系服务制度,建立市、县两级科技分管负责人与乡镇科技副镇长每年每人联系企业机制,针对企业在专利申请、标准制定、技术研发以及创新机构的建设上开展专门服务,让企业作为科研创新任务的“出题人”。建议继续深入开展“五个一”专项服务,尤其是深入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机制”,建议科技和组织部门一同制订相关的派遣机制,让高校科研院所、国央企的科研人员与企业双向奔赴,并以这一制度为试点引领,创新在嘉高校科研院所科研组织方式和项目的来源机制。二要建立容错纠错尽职免责机制。明确容错免责“标尺”,出台支持重点产业领域深化开放创新激励干事担当正面清单,为敢闯敢试中向高处探索提供刚性的制度保障。构建科学的风险分担机制,充分发挥政府、金融机构、科创载体在构建风险共担体系中的作用。以创新联合体为抓手,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风险共担能力。三要高标准谋划建设“嘉兴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统筹推动各县(市、区)建设分成果转化中心,形成市县两级联动“1+N”成果转移转化平台体系,为企业和科研院所间建立精准对接联系的平台和机制。聚焦产业链领军企业创新需求,开展企业创新产品应用场景建设,推广科技成果“先用后转”模式,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金融服务机构、科技服务机构重点培育一批通业务、精技术、懂市场的技术经纪人。建议将科技成果转化目标和绩效作为立项和验收的重要内容和评价因素,健全成果转化导向的研究院评价激励体系。支持链主、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推动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在长三角区域,以多种形式开展产学研合作。四要持续提升嘉兴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大引进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尤其是在教育、医疗、体育、养生等领域的各类配套,提高对创新人才的城市吸引力。全力构建起以企业为中心的科技创新服务生态,助力嘉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关于促进我市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南湖区政协委员、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 钟屹 嘉兴是国家检验检测服务业集聚区。2023年,全市检验检测营收25.15亿,增速10.57%,CMA资质机构195家,仪器设备原值18.6亿元,出具报告306.3万份。但目前发展仍存在滞后性和制约性,面临着基础较为薄弱、深度广度有待拓展、政策机制尚有缺失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打造高能级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质检中心,招引国内外知名机构和央企等在我市设立机构。编制集聚区发展规划,加强主导产业精准招商,加快中国特检院长三角分院等重点项目建设,引育检验机构嵌入全产业链。依托“浙里检”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与省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贯通,为企业提供计量测试、研发中试、检测认证等综合服务。二是依托数字化手段,构筑行业发展战略。建立先进制造业检验检测需求、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非标方法四个数据库,设立供需信息网络平台。支持清华长三院建设生物检测中心,鼓励中小型机构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健全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实现监管数据互通、违法线索互联、执法行动互助。三是聚焦资源配置作用,推动市场和政府有效联动。鼓励各县(市、区)依法整合组建综合性公共服务机构或区域检测中心,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加强内部实验室建设,申请国家实验室认可。定期召开检验检测行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行业发展。四是构建扶持体系,突出强基赋能作用。探索生产性服务业土地使用类型,鼓励设置“两业融合”金融产品。组建行业检验检测服务联盟,促进检验检测与先进制造业标准体系有效衔接。布局建设氢能行业标准,提升核技术应用和核电装备制造检测能力。借鉴清华长三院生命健康公共平台在“一带一路”中的国际合作经验,提升标准的国际影响力。发挥市检验检测协会在政府与企业间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协会规范化建设,引导行业自律发展。五是加大培养力度,构建复合型人才供给机制。推广校地、院地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经验,建立创新人才库,重视行业急需的高工人才培养。构建复合型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政策体系,培养引进既懂生产制造工艺又熟悉检验检测服务的复合型人才,推进先进制造业和检测检测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关于构建跨境生产性服务业生态图谱赋能嘉兴出海主体引育壮大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嘉兴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副主任 张兴泉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企业跨境出海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大了对跨境电商的支持,其中市本级的财政扶持资金由1500万提升到3000万。但跨境出海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优质的营商环境孕育,还需要完善的生产性服务业生态链赋能。目前,嘉兴企业跨境出海面临着国际化生产性服务资源缺乏、生产性服务资源服务中小企业能力不强、跨境出海品牌意识不强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是绘制跨境生产性服务业生态图谱,加速出海企业梯度引育。建议由发改部门牵头绘制跨境出海产业链图谱,完善企业梯度引育政策体系;投资促进部门根据出海产业链生态图谱构建跨境生产性服务招商图谱数字化系统,加速市域外优质企业落地;嘉兴机场尽快设立正式的市级管理机构,加快打造多功能融合的生产性服务平台,打通“区域集货+空中出海”模式,争取做到“嘉兴货、嘉兴出”。二是整合产业带跨境生产性服务资源,赋能中小企业抱团出海。建议依托“135N”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提高中小企业跨境电商覆盖率,并提升垂直跨境电商平台资源整合能力。加强行业组织建设,打造跨境出海行业交流渠道,降低中小企业出海交易成本。整合政校行企人才培训资源,缓解企业出海人才焦虑。三是优化出海品牌建设和推广策略,提升区域品牌国际竞争力。建议产业带打造出海区域公用品牌,赋能跨境营销思路转型;商务部门重点对接国内大型海外内容推广企业,持续扶持品牌走出去“线下”参展;投资促进部门重点招引优质出海服务商,赋能品牌新兴市场本土化运营。四是探索设立“服务券”,提升海外市场开拓生态圈内部循环。建议发改部门联合论证设立“服务券”可行性,以服务券代替现金补贴,用于企业向生产性服务提供商购买服务,创新生产性服务业扶持方式。加速“服务券”流通性,探索给市域内提供商更高的政府支付比例,加强跨境出海生态圈内企业互动。审查“服务券”合规性,明确“服务券”使用方式和范围。 加强政银企链接 以科创金融激发我市创新动能 省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民建市委会专职副主委 章纯 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离不开金融服务支撑,嘉兴作为全国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唯一地级市,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调研中发现,嘉兴在促进政府、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联动,进一步深化科创金融改革方面仍面临着试验区建设还有潜力、科创企业需求还需满足、金融服务能效还需发挥、政策保障体系还需加强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要瞄准一个定位,达到地级市科创金融新高度。以“借”为先,依托杭州概念验证中心,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前端环节,提升成果转化率。以“联”为要,打通上海天使会平台与本土创新平台的常态化对接,学习其赋能天使投资人及科技创业者的成功经验。以“创”为本,支持嘉兴银行向科创银行转型,推动太平科技向准政策性保险转型。以“融”为擎,对外深度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大循环,增强跨区域技术合作与资源共享,对内打造集政策、人才、金融、资源和诉求五大综合服务体系。二要满足两项需求,推进科创企业实现新飞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做好服务,探索建立企业信息共享机制,实现银企双向选择。鼓励金融机构探索“信贷+直投”“信贷+认股权”等服务模式及贷款贴息支持。建立科技企业价值评估机制,依托长三角(嘉兴)专精特新服务基地的专业优势建立企业价值评估和风险识别模型,构建优质企业发现机制。三要聚焦三个重点,实现本地金融机构新发展。重点发挥嘉兴银行作用,优化专营机构布局和人才队伍建设,构建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借助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提升风险管理和服务效率。聚焦嘉兴本土特色产业,引导和激发社会“耐心资本”流入科技领域,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建立高等院校专家库进行风险研判,搭建科技保险服务平台。重点发挥基金小镇的作用,提升小镇功能体系和一站式综合服务水平,运用精准的税收优惠、项目奖励等措施,引导小镇基金驻留与投资本土化。四要落实四项举措,实现有为政府的新目标。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借鉴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共商共建机制,积极推动科创五城市创新资源整合,发挥好市级政府投资基金统筹引导作用,打造全市域基金矩阵。完善容错考核机制,构建差异化考核办法,提高服务的积极性,采取“长周期”“算总账”等考核办法,使国有资本成为真正的耐心资本。建立和优化风险补偿机制,推动科技保险服务科技创新,优化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比例。构建多层次金融支撑体系,支持嘉兴银行争取直投试点,形成“投资+贷款”闭环服务。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强化科创金融生态圈建设,引进外资银行,评估公司、头部中介,为本地企业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