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说 | 统筹推进嘉兴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一) |
信息来源:
市政协
发布时间:
2024-10-09
09:24
浏览次数:
|
9月30日下午,市政协九届五十六次主席会议暨重点提案办理协商会举行,围绕“统筹推进嘉兴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展重点提案办理协商。会上,多位市政协委员、专家代表和界别群众代表围绕“统筹推进嘉兴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深化改革统筹推进嘉兴高等教育 高质量发展的调查与建议 市政协提案委主任 吴晓云 近年来,嘉兴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聚焦聚力高水平大学和“双高”职业院校建设,持续推动全市高校结构优化,加快构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特别是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的要求,还存在“管理在省级”与“责任在地方”之间的不对应、“高校发展愿景”与“地方发展需求”之间的不协调、“部门预算管理”与“高校自主发展”之间的不适应、“地方财力有限”与“高校资金需求较大”之间的不匹配等困难和不足。为此,建议: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完善地方高校管理体制。建立统筹地方高校发展的协调机制。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嘉兴市高校建设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解决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建立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由市教育局等部门具体负责的市属高校办学发展联审协调机制,负责研究协调具体问题。配强工作力量,建议在市教育局恢复设立高教处并增加职数编制。二是加强政策供给,支持高校特色内涵发展。研究出台嘉兴市“十五五”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规划和支持嘉兴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意见,明确具有含金量、操作性的“政策工具箱”。同时,根据地方高校不同类型、定位,以“一事一议”“一校一案”等方式,分步骤、有侧重地支持高校建设。安排专项经费或明确支出口径,妥善解决高校人才引进过程中的各类历史遗留问题。三是加强校地互动,树立协同发展鲜明导向。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激活新兴产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优质就业岗位。推进“校地共建、校企共建”合作模式创新,高水平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和校地共建产业园区,鼓励企业通过捐资等方式参与高校建设和发展,允许其冠名学院、重要建筑等,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新机制。不断提高毕业生留嘉就业的相关补助标准,扩大享受范围,并借助增值化改革手段,简化领取程序,力争做到无感直达享受。地方财政资金对“留嘉率”高的专业应重点予以支持。四是优化体制机制,激发高校内生发展动力。优化财政拨款方式,建立以生均拨款为主的高校保障机制,提高高校经费管理自主性。市财政与各县(市、区)共同出资,建立高校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通过竞争性分配的方式支持高校发展。研究制定基于高校服务地方经济贡献度、创收能力等指标为主的评价体系。出台绩效奖励政策,鼓励高校更多承接社会培训,拓展社会服务,提高“自我造血”能力。支持高校科研人员领办创办企业,充分激发高校人才队伍的创新活力。 关于推进嘉兴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嘉兴大学医学院药学系副主任 谢宝刚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成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推动高校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根据《2021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5.4%,其中高校低于10%,远低于企业。专利转化率低与高校智力资源集中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提升高校和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率迫在眉睫。为此,建议: 一是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引育力度。专利的申请过程系统性强、复杂度较高,对发明人本身的能力要求较高。建议市级层面人才引育的政策要定期更新,在购房补贴、安家补贴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比周边城市更具吸引力的条件,以提升城市科技创新能力;高校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科研人员深入探索,提高专利授权的数量和质量。二是搭建科学技术创新和转化平台。嘉兴工业经济发达,高新技术企业众多,具有较强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立校企共建的研究与转化中心也有非常好的基础,建议将学校教师与公司员工的身份打通,实现资源共享与利益分配的打通;推动“教学-企业培训-产品生产”的融合,实现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的双赢;让企业的研发中心甚至是中试车间建在高校,高校的科研团队直接参与企业的研发、成果转化,真正形成“高校科研团队-企业研发中心”为一体的转化研究中心。三是完善专利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完善专利评价标准,开展多层次的差别化评价包括专利数量、质量、转化率、经济效益等,全面反映专利的实际价值和影响。加强专利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评价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引入第三方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公信力。 关于加强高校师资队伍高水平建设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嘉兴南湖学院组织部长、人才办主任 庄应强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水平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效的重要支撑,也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嘉兴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校数量、在校生规模快速增长,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更高要求来看,嘉兴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诸多短板。为此,建议: 一是加大投入,外引内培高层次领军人才。建议设立高校人才引进与建设专项经费,分类支持高校以团队形式引进和培养领军人才、学科(学术)带头人和优秀博士,提升师资数量和质量,引领和带动学科发展。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创新构建层次清晰、衔接紧密的优秀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勇破“五唯”,重点围绕人才培养、学术贡献、社会贡献,探索长周期评价和分类评价机制,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为教师提供多元化晋升和发展通道。二是加强引导,促进人才资源共享。加强统筹协调,制定相关政策,对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技人才在职称晋升、“星耀南湖”人才计划申报等方面,对企业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认定等方面,把是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经历作为具体的要求,从政策上引导科技人才主动参与高校教育教学。鼓励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共建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建立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合作机制,强化有组织科研,推动跨领域、跨组织、跨学科协同创新。三是优化政策,支持拓展师资国际化培养渠道。建议调整高校教师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国(境)外访学经费列支渠道,支持教师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 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许春红 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结合点,也是推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关键点。从高职教育的角度来说,产教融合是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与价值链有机衔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随着产教融合全面深化,校企合作呈现出多样化格局,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式也不断成熟。但在发展过程中,产教融合“剃头挑子一头热”,学校热企业冷,职业教育与产业人才培养“两张皮”的窘况仍然存在。为此,建议: 一是加大政策有效供给。建立健全由市政府、市级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商讨,以推进嘉兴全域一体统筹改革为抓手,加大推动产教融合的政策供给,强化对全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统筹规划、指导与协同支持。强化政府在产教融合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健全“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研究出台符合嘉兴实际的政策措施。二是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学校要紧紧围绕嘉兴重点发展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系统优化专业设置。进一步落实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形成紧密对接嘉兴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支持与引导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方式,制订实施由学校课程和企业课程共同支撑的人才培养方案,推动学校直接对接企业用工需求,促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协同育人长效机制,通过政府奖补等形式,支持本土龙头企业参与建设一批高水平现代产业学院和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基地,实现“引企驻校”“引校进企”。三是建立“市域产教联合体”。以政府主导,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推动中职、高职、本科、科研院所、产业链重点企业合作共建“市域产教联合体”,推动教育资源与产业园区深度融合、精准对接、动态匹配,构建兼具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创新创业、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产科教融合大平台。政府部门要协同相关行业协会,定期发布行业发展报告和重点产业人才需求报告,编制急需紧缺人才目录,指导区域内高校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和培养规模、指导中高本接续培养等,推动企业与学校、产业发展与人才汇聚“双向奔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