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说 | 深入推进大运河文化传承和转化(一) |
信息来源:
市政协
发布时间:
2024-05-10
09:11
浏览次数:
|
日前,市政协举行“请你来协商——深入推进大运河文化传承和转化”主席会议专题协商会。会上,多位市政协委员、界别群众代表围绕“深入推进大运河文化传承和转化”,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运河古镇保护与利用中要做深“联”文章 更好打响“中国古镇看嘉兴”品牌 市政协委员、民盟嘉兴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 沈晓珍 当前,我市出台了《嘉兴市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办法》,将大运河嘉兴段内18个古镇划分为4个集群,成立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古镇联盟,先后推出5条水乡运河古镇旅游精品线,承办2023世界运河古镇合作机制会议,为高质量打造运河古镇体系打好了基础。立足现有保护成效,对照新发展定位,我们建议: 一是一体化统筹,推动运河古镇共进共赢。建议组建市级专业研究人才队伍,共同推动市级层面的运河文化以及古镇文化研究。建议系统编制古镇保护利用指导意见,深挖地域文化,从文物保护、建筑景观呈现、功能定位和营销系统等全方位做好顶层设计。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契机,加强与上海、江苏及省内有关地区的合作,加快推进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二是差异化发展,突显运河古镇特长特色。进一步整合提升月河历史街区、芦席汇文化体验区,加快推进文生修道院片区、杉青闸片区的建设,形成主城区的运河文化集中展示区。古镇建设要在保护古镇文化肌理的基础上,根据小镇基础和市场需求“量身定制”。三是多元化推广,助力运河古镇叫好叫座。抓住202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10周年契机,创新运用名人推广、影视剧拍摄、承办文化艺术节等跨界融合的手段培育网红打卡点。借助中国旅游研究院等专业资源,联合发布“中国旅游发展指数”,在全国立起“中国古镇看嘉兴”的文旅风向标。借力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的平台和资源,积极争取主办召开运河古镇高端讲座论坛、世界运河古镇发展大会等。 充分用好市区运河文化资源 提升嘉兴运河文化影响力 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崔泉森 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以来,嘉兴市区在运河文化保护和建设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完成环城河绿带、南湖天地景观带、子城片区等一系列建设。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市区运河资源和建设成果利用中仍然存在短板和不足。建议: 一是谋划贯通市区运河水上游览项目。嘉兴市区的运河文化景观数量多但分布散,亟需建设水上游览项目予以串联,并在此基础上拓展游客自主游览的游船项目,满足船游运河的个性化需求。二是加快推动嘉兴运河博物馆建设。建议在“月芦文杉”片区附近,研究建设嘉兴运河博物馆。三是不断丰富市区运河沿线文旅业态。建设环城河绿道和环城路以内的旅游交通服务系统,把月河和南湖的游客向子城、三塔、范蠡湖和环城河绿道引流,鼓励发展市区运河沿线岸水一体的船上餐饮服务等。利用三塔塘和三塔西侧的运河公园水面,组织古运河龙舟赛、踏白船等民俗体育活动。四是全面加强嘉兴运河文化系统研究。对嘉兴运河文化研究进行整体规划,组织相关力量对嘉兴运河历史文献进行全面整理,进一步研究挖掘嘉兴运河文化资源,谋划编撰全面系统介绍嘉兴运河文化的学术著作。 做好大运河“利用”文章 助力大运河保护和传承 市政协委员、南湖晚报教育工作室主任 沈爱君 大运河是嘉兴宝贵而独特的文旅资源,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嘉兴大运河的保护和传承,并积极推动嘉兴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在文旅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需要持续投入,如果仅靠政府财政资金“输血”,难以获得持续长久的保护效果。为此,建议: 一是加强旅游专线设计。针对不同受众,打造各具特色的大运河旅游线路。围绕苏东坡的马券石刻和煮茶故事、南湖会景园、金庸和江南船拳等名人故事,打造“嘉兴大运河名人之旅”品牌;面向全国高校文科专业学生,打造“嘉兴大运河5个‘最’文人墨客考古之旅”等。二是加强文创产品开发。围绕运河遗址文化、农耕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饮食生活文化等开发配套文创产品,以“运河好故事+运河好作品”的形式通过线上线下做好销售推广。三是加强研学市场拓展。文旅部门做好对内对外的宣传推介,以国家教育部力推的劳动教育和校外研学为契机,把大运河嘉兴段做成本地中小学必达、吸引全国各地中小学的研学专线。 关于加强我市大运河文艺创作和 推广工作的意见建议 市政协委员、南湖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 梁雪琴 近年来,我市文艺战线调动市内外文艺资源,动员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走出画室,走出书斋,走近大运河,用心、用情讲述运河故事,利用文艺的力量助力嘉兴大运河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传承和创新发展,在推进禾城文化复兴中做了不少工作。但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嘉兴在大运河文化文艺创作和推广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为此,建议: 一是深化区域合作,促进互联互动。要充分利用本土文艺创作资源,整合优势,建议谋划设立“大运河主题艺术创作奖”,建立舞台艺术、文学作品、网络文艺等多个艺术门类的项目库。加强与大运河各区域合作,联合运河沿线区域地市共同举办大运河艺术节、艺术季等活动。二是加强人才培养,做好梯队建设。建议制定文艺创作人才“推、扶、育、引”计划,为文艺领军人才和高素质文艺人才建立“文艺家工作室”,用项目资助加媒体宣传进行“推”,通过师徒结对、高校进修等进行“扶”,用评比、培训活动进行“育”,用稀缺文艺人才项目合作、下订单方式进行“引”。三是优化精品创作,加大扶持力度。大力扶持大运河题材文艺精品,重点推出一批体现大运河文化特点、适合在大运河沿线城市展演的文艺作品和文艺活动,争取纳入国家级、省级重点资助项目。依托沿线各地艺术家协会、非遗传承人,形成“说嘉兴、唱嘉兴、演嘉兴”精品演艺系列。四是创新宣传手段,打造高效平台。打造嘉兴运河精品剧场,建设嘉兴民间艺术展演平台,在学校、社区、博物馆、美术馆等场所广泛举办讲座、展览等活动,扩大优秀文艺作品的传播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