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说 | 塑造城乡融合发展新优势(一)
信息来源: 市政协
发布时间: 2024-06-13 09:14
浏览次数:
字号:[ ]

6月11日下午,市政协举行“请你来协商”——市委书记与政协委员“面对面”专题协商暨重点提案办理协商会。会上,多位市政协委员、群众代表、专家代表围绕“塑造城乡融合发展新优势”,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加快新农人培育 促进乡村人才振兴

1.jpg

市政协委员、嘉兴市农情监测与信息中心主任 罗金飞

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被列为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七个专项之一。目前全市培育新农人1.8万人,打造农创园13个,创建全国县级优质农民田间学校3家。我市的新农人培育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机制建设、政策扶持、平台带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建议:

一是体制机制再完善,优化培训提成效。建议在全市层面设立新农人培训学院,实行1个总校+N个教学基地运行模式;培训进行小班化、精准化、点单式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前,需去田间地头充分调研,全面收集培训需求;注重训前、训中、训后闭环跟踪管理,抓好跟踪落实和回访座谈,提供专家引荐、信息收集、部门对接等增值服务。二是政策支持再加大,增强引才新实力。建议市级财政加大对新农人培训的补贴力度;完善和创新人才激励政策,打破学历、资历等制约,拓宽职称评审通道,探索乡村人才单列评审制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三是环境营造再优化,塑造城市金名片。打造主城区高能级农创平台;提高涉农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推进涉农院校新农科建设,鼓励嘉兴大学加快新农科建设;强化农创客发展联合会的运作,充分发挥会长及理事成员单位的龙头带动作用,强化技术服务,壮大农创客队伍。

大力实施强村富民行动

擦亮“城乡融合看嘉兴”金名片

BBF_4572.JPG

市政协常委、致公党嘉兴市委会专职副主委 陈卫红

强村富民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坚实基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村集体经济发展,拓宽农村居民增收渠道,高水平推进城乡融合。2023年,我市859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年总收入48.49亿元,村均经营性收入超过276万元,涌现了一大批“网红村”、明星强村。但随着工作的深化,困难和问题也日益显现。建议:

一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创新。探索“多社合一”模式,试点组建跨区域强村公司;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附属农房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创新谋划田园研学、特色营地、乡村音乐节、体育赛事等活动,借助网络流量营造声势、吸引客流,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二是优化工作推进机制。推动符合条件的农村社区变更为城镇社区,人数较少的行政村进一步合并。同时加快现有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销户和整合;赋予村社自主发展权利,明确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与公共服务责任;完善村集体经济考核评价体系,合理确定经营性收入增长目标,设置村集体经济举债警戒线,确保村级债务安全可控。三是培育持续发展能力。引导和支持各类人才回乡带头致富,研究出台我市村集体征地留用地等政策;开展村级资源摸底,建立统一的村集体经济项目库;创新联农带富机制,支持发展各类产业,探索更多利益联结方式。

深化土地综合整治创新

塑造城乡融合发展新优势

BBF_4587.JPG

市政协常委、秀洲区政协副主席 陆志芬

土地综合整治是优化重构城乡空间布局、全面激活农村资源要素、加速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有效抓手。目前全市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在规划设计系统性、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推进机制等方面还有待提升和完善,为此建议:

一是要深化“整治+”系列规划,重塑城乡融合发展新空间。强化“多规合一”,统筹美丽田园、美丽乡村、美丽河湖打造;适当规划布局农村建设用地和农业设施用地,为农村现代高效设施农业和一二三产融合新业态发展留出空间。二是要实施“整治+”系列行动,拓宽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系统谋划实施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探索通过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支撑弹性发展空间落地的实施办法。结合土地综合整治,实施农业“双强”提升、城乡风貌整治、就业创业服务等行动。三是要推进“整治+”系列改革,增强城乡融合发展新动能。持续推进和深化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强村富民集成改革、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改革。对城乡融合社区管理模式改革、进城农民居住地登记备案等创新做法经验要及时复制推广。四是要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部门协同、资金统筹和创新集成,放大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牵一发动全身”的整体效应。

推进城乡一体均衡普惠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BBF_4601.JPG

市政协委员、嘉善县卫生健康局中医管理科科长 张炜

近年来,嘉兴持续推进城乡一体均衡普惠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截止2023年底,全市医疗机构1915家,卫技人员数54997人。通过“名医到嘉”、医共体建设等工作,全市急危重症、疑难复杂疾病诊治水平以及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但在医卫人才供需平衡、医疗机构均衡发展、保障机制等方面还有待继续加强。建议:

一是城乡资源配置均质化。各县(市、区)政府要制定医疗卫生专项规划,加强县级医院和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要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按需定向培养基层紧缺人才;要打通医共体牵头医院和基层间信息流,运用AI技术提升诊疗效率。二是医疗服务能力均质化。深化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探索医共体向健共体转型发展,利用专科联盟、全专科门诊、共享中心、远程门诊等方式提升基层能力;基层慢病防治、中医药、健康体检等特色专科建设,与市县两级医院错位发展;实施重点慢性病全周期健康管理分级诊疗,探索“医养结合”“安宁疗护”等基层诊疗新模式。三是体制机制保障一体化。市县两级财政加大对公立医院基础建设和设备购置补助力度,探索将预防、康养、安宁疗护等纳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打破医共体内人员“编制”壁垒,探索县域内统筹调配使用机制;完善医务人员激励机制,绩效分配向临床一线、骨干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四是公共卫生服务均质化。做精做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行城乡参保居民同质同标免费健康体检,增加癌症指标、胸部CT等项目;探索基于养老机构的医养结合模式,实现线上线下相衔接的互联网医院新模式,开展“家庭病床”“巡回医疗”等上门服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