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说 | 塑造城乡融合发展新优势(二)
信息来源: 市政协
发布时间: 2024-06-14 09:16
浏览次数:
字号:[ ]

6月11日下午,市政协举行“请你来协商”——市委书记与政协委员“面对面”专题协商暨重点提案办理协商会。会上,多位市政协委员、群众代表、专家代表围绕“塑造城乡融合发展新优势”,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健全城乡融合高质量充分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议

BBF_4609.JPG

市政协委员、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长 易连强

嘉兴自2006年被列为全国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城市以来,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破城乡身份界限,消除城乡就业壁垒,已基本形成覆盖全域、均等普惠、便捷高效的城乡融合就业服务体系。至2023年底,全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达205.08万人,获评全省唯一“返乡入乡合作创业平原实践基地”。但目前我市仍存在一产带动就业能力不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基层就业服务基础相对薄弱等发展短板,为此建议:

一是健全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扩容就业“新空间”。创新完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路径,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高质量就业岗位的扩容提质;探索重大投资项目就业影响评估制度等,推动实现投资、财税、金融等经济社会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协调联动;建立健全中小微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大分层分类扶持力度。二是健全就业创业赋能机制,提升就业“新高度”。聚焦先进制造、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精准分类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重点产业“技能强链”赋能;健全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加快推进省一流技师学校建设;着力培育返乡入乡合作创业带头人、乡村运营师、涉农专家、返乡创业青年、农民等创业队伍,支持搭建涉农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引导科技、项目和人才返乡入乡。三是健全普惠共享服务机制,拓展就业“新路径”。加快推进人力资源大市场体系改革,健全人岗适配供需对接机制,提升人岗对接效率;推动就业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向家门口覆盖、向重点群体扩展,建好一批“家门口”“好就业”服务站,畅通“15分钟就业服务圈”微循环;坚决纠治各类就业歧视,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努力营造公平有序的就业环境。

加大村干部培养力度  赋能乡村高质量发展

BBF_4621.JPG

平湖市林埭镇徐家埭村党委书记 刘建群

自2018年启动“乡村+棒球”错位发展模式以来,平湖市林埭镇徐家埭村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千万工程”路径,乘着乡村振兴东风,不仅获得了“中国棒球第一村”的桂冠,也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新突破。但随着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动能转化的加速,村干部能力的短板与不足也日益凸显。为切实解决村干部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建议:

一是深化部门联挂,内外同向发力。希望能够有更多专业化、高素质的人员充实到乡村基层,一方面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另一方面也补全一些业务领域的空白,让乡村基层工作能够在内外联动中打开新局面。二是面向发展前沿,创新教学方法。进一步拓宽村干部培训课程“蓄水池”,不仅要有村书记、村干部讲,也要有教授、创客、能手来讲,特别是对于元宇宙、潮玩等新兴业态,让村干部多补补课,追上城乡融合发展的“大部队”。三是健全交流机制,开展交叉学习。希望可以在各级领导、部门的支持下,广泛组织村干部走出“小村子”,看到“大世界”,特别是让村干部能够和一些发展态势良好、理念模式先进的集体开展学习交流,通过借梯登高,实现取长补短。

以四个新优势开创嘉兴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BBF_4632.JPG

市政协智库专家、嘉兴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文雁兵

城乡融合发展意义重大,它是我国新时代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战略举措。嘉兴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制宜,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嘉兴路径,努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嘉兴样本,成果丰硕。然而,新时期新形势对高水平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为此建议:

一是形成内生动力新优势。城乡融合对象主要是人,人的内在动力是关键,需要做好供给与需求、激励与约束、发展与共享的政策设计。建立党委政府、市场主体、集体组织、农户农民多方收益联结机制,把千家万户的“小项目”“小农户”主动与千变万化的“大产业”“大市场”对接好,为农业增效赋能、为农民增收加力,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富、经济增长、社会增信。二是打造经济体系新优势。建设嘉兴“市、县、镇、村”四级经济体系,产业成链成网、要素双向流动、效率提质增效,以镇域经济迈向“千亿镇”为抓手形成推动城乡融合的桥头堡和促进消费扩容提质的生力军,带动经济实力、产业能力、消费活力、城乡合力在内组成的镇域经济,高质量推进城乡融合大发展和构筑区域经济竞争力。三是实现价值转化新优势。开辟嘉兴城乡融合发展场景新赛道,打通城乡融合发展价值新通道,让嘉兴城乡丰富的自然风光、人文资源、文旅项目、农业产品、村美人和等品牌化、规模化、价值化,打造“赏花经济”“露营经济”“体育经济”“民宿经济”“美食经济”等,释放城乡美丽效应、绽放城乡经济活力。四是构建城乡关系新优势。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前期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和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将城乡之间简单的供求关系向分工协作关系转变,转向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城乡经济分工协作,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