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说 | 深入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二) |
信息来源:
市政协
发布时间:
2024-08-29
09:23
浏览次数:
|
8月23日,市政协举行“请你来协商——深入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主席会议专题协商会。会上,7位市政协委员、专家代表和界别群众代表围绕“深入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科技赋能“两山”实践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市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刘加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嘉兴积极践行这一理念,大力支持科技发展,以先进的科技手段,将各种废弃物进行转化和再利用,把一无是处的“垃圾”,变成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但从科技领域特别是环保科技的全方位来看,还存在科技创新投入相对不足、生态科技人才短缺、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公众科技环保意识有待提高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是夯实基础,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设立专项基金,重点支持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相关的科研项目,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联合攻关,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加强对科技型环保企业的扶持,提供税收优惠、贷款担保等政策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生态环保科技领域。二是突出重点,提升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抓住人才这个核心要素,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的生态环保科技人才来嘉兴工作和创业。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联合培养专业人才,建立实习基地和培训中心,提高本地人才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三是搭建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评估、交易等一站式服务,降低转化成本和风险。四是全民普及,增强公众科技环保意识。开展科普宣传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展览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科技环保知识,提高公众对科技在环境保护中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公众参与环保科技创新实践,建立奖励机制,对在环保科技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进行表彰和奖励。 关于嘉兴深入推进“两山”转化的几点建议 专家代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 刘锐 嘉兴位于长三角腹心地带,依水而生,因水而兴,拥有得天独厚的天然水系,尤其是水路交通被誉为“黄金水道”,源源不断地为嘉兴带来繁荣。然而,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嘉兴也因水而恼:本地产流少、受外部影响大,流速低、自净能力差,水质性缺水始终是困扰嘉兴发展的极大瓶颈。围绕新时期嘉兴水环境保护和“两山”转化等方面,建议: 一是重视流域统筹,加强与上游设区市的治水联动。建议呼吁省相关部门加大支持,通过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等压实上游责任,减少来自上游来水的不良影响。二是重视雨污管网建设,切实做好污水管网的提质增效。根据全市水质较差区域的排查经验,污水收不进网和泵站、雨污管网溢流是很多断面水质污染的重要原因,而泵站与污水管网溢流又与外水混入、科学调度不足等关系很大,亟需加强雨污管网的隐患排查、日常监管和科学调度。三是重视系统规划、分区布局。站在全市水生态保护的角度,要建立系统观、全局观,考虑各区县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分工合作,不搞一刀切,实现全市治水整体投入产出的最大化。四是总结提炼嘉兴“两山”转化的特色途径。嘉兴“两山”转化工作有了很好的开端,但是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一些村庄通过生态修复和特色产业发展实现了绿色共富,示范效应初显,但涉及范围较小,尚未形成区域特色。绿色发展项目存在难融资、生态资产难评估、评估价值难应用等问题,需要我们一方面重视科技支撑,一方面重视实践总结,最终探索形成嘉兴的“两山”转化特色途径。 关于生态赋能强村富民的建议 界别群众代表、平湖市曹桥街道马厩村党委书记 姚健 近年来,平湖市曹桥街道马厩村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大力推进“碧水绕村”生态治理工程,实现“水清岸绿”,同时还探索发展稻田退水“零直排”模式,成功创建嘉兴市级美丽河道。为实现美丽生态向美丽经济转变,马厩村还先后引入赛艇俱乐部和旅游开发公司,开发完善了10余个新型业态项目。2023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780万元。通过以上做法,马厩村成为嘉兴市“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典型案例,但在建设推进过程中还存在部分村民积极性不够高、村庄面貌趋于同质化、治理手段比较单一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是推动多元主体协同,提升生态治理能力。政府要加大本地人才培育与外地人才引进力度,投入资金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建立智慧化智能监测系统和农村人居环境在线平台,推进乡村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制定奖惩机制,引导居民形成低碳生产、绿色环保的消费生活方式。二是注重生态特色挖掘,做强乡村生态品牌。村庄建设与农村环境整治要结合地区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状况和水文条件等,考虑历史文化与地域性等进行合理规划,注重恢复和保护村庄原有的生态环境,打造特色、做强品牌。三是强化产业利益联结,更好吸收社会资本。要进一步强化和创新村集体、村民与新型经营主体间互利互惠合作的利益联结,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对外与社会资本、政府项目有机衔接,发挥“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的协调运行作用。用好生态补偿项目、绿色金融等政策杠杆,更好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到乡村生态治理和产业发展中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