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说 | 加快市域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一) |
信息来源:
市政协
发布时间:
2025-10-15
09:28
浏览次数:
|
10月14日上午,市政协九届八十次主席会议举行“请你来协商”重点提案办理协商会,重点围绕“加快市域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开展专题协商。会上,多位市政协委员、专家和界别群众代表围绕会议主题,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以中医药振兴发展为目标 加强县域中医优势专科建设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市眼科医院常务副院长 朱永唯 当前,随着人民群众对优质中医药服务需求的持续增长,县域中医医疗机构在保障基层健康、传承中医文化中的作用愈发凸显。然而,部分县域中医专科仍存在人才储备不足、专科特色不鲜明、医保支付和药材质量等问题,难以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为此,建议: 一是建强人才梯队,破解专业能力瓶颈。完善人才引育机制,健全师承教育体系;鼓励名老中医与年轻中医师签师承协议,深挖民间老中医并提供传承平台;与中医药院校合作开设定向培养班输送青年储备人才;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参加中医经典培训与特色技术实操考核。设立专科人才专项奖励资金,表彰在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团队或个人,优化职称评定倾斜政策。二是锚定特色定位,打造差异化专科品牌。挖掘区域资源,结合县域地理、疾病谱及中医药传承,聚焦1-2个优势领域,梳理本地名老中医经验与民间特色疗法,形成专属诊疗方案与技术体系。强化专科辨识度,制定县域中医专科“一专一品”建设标准,推动院级“小而强”专科发展。三是优化中医诊疗项目、医保报销流程。建立中医诊疗项目医保动态评估机制,定期分析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成本效益、临床价值等,科学调整医保支付范围与标准;设立中药医保专项审评通道,简化特色中医诊疗技术医保准入流程,加快道地药材、经典名方中药制剂医保准入,合理放宽慢性病中药用量、剂型等报销限制。四是推动中药道地药材源头发展。加大嘉兴本地中药材种植扶持,建设种植示范基地,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加强与外地优质药材产地合作,建立稳定采购渠道,完善药材质量检测和溯源体系。建议以县域为单位成立“共享中药房”,避免进货渠道参差不齐、质量无保障。 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政策支持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市第二医院胃肠外科首席专家 冯联忠 近年来,嘉兴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今年3月市委人才办和市卫健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举措》,7条措施都含金量很高。近日,省卫健委、省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新一批浙江省名中医,我市12人入选,可喜可贺。但当前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仍面临着基层医疗单位中医药支持政策还未完全覆盖、中医医疗服务价格偏低、中医自制制剂开发周期较长等问题与挑战。为此,建议: 一是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多元复合医保支付方式。在住院、门诊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中设置中医药服务倾斜系数,并将适用范围扩大至基层医疗单位,鼓励基层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大力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同时,落地DRG2.0版,落实10个中医病组的医保支付政策,发挥政策撬动效应。二是深化中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改革。加快落实国家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省域试点要求,按照国家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突出特色优势、体现劳务价值,确定我市中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及医保支付政策标准。三是加大中医自制制剂支持力度。市卫健委会同相关公立中医医院研究对中医自制制剂的扶持奖励政策,加强对中医自制制剂研发的人员、经费、实验室等支持保障。同时,建议市市场监管局加强与省药监局的对接争取,能否参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模式,建立我市中医自制制剂申报认定的绿色通道,进而缩短审批时间和开发周期。 关于聚力打造基层“中医名院” 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秀洲区高照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姜燕凤 秀洲区作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中医药发展已具备良好基础,但仍缺乏区级中医医院作为龙头,难以形成资源集聚效应和服务协同优势,各机构服务能力不均衡。为此,建议: 一是高位谋划,构建以“中医名院”为龙头的分级服务网络。紧抓中医药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基本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的政策窗口,积极筹划区级中医医院建设。现阶段可优先遴选基础较好的医疗机构作为培育对象,支持其明确“大专科、小综合”发展方向,聚焦中医特色专科建设,逐步成长为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二是政策赋能,打造人才、医保、制剂一体化支持体系。实施“名医集聚计划”,创新“区管院用”人才机制,推动中医专家区内柔性流动;强化市中医院对南湖、秀洲这二翼的支持力度,增强“嘉有名中医”引力基层的力度。争取医保政策倾斜,提高中医技术服务报销比例,将疗效确切的院内中药制剂纳入支付范围;支持符合条件机构开展传统制剂研发与应用,打造“名科、名医、名药”联动生态。三是数字赋能,构建“智慧中医药”服务新模式。推动中医药服务与数字化深度融合,建设全区统一的中医智能辅助诊疗平台和中药配送中心,提供“线上复诊、辨证开方、代煎配送”一站式服务,扩大优质服务可及性。 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品牌建设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嘉善县计划生育协会专职副会长 张炜 历史上嘉兴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温病学派、乌镇派、养生学派等中医流派都对后世中医药学产生过巨大影响。近现代以来,嘉兴的中医流派传承一度艰难,特别是在中医药文化品牌建设方面相当薄弱。为此,建议: 一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提升全民参与度。创新传播方式,深化新媒体融合,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创作,通过动画、漫画、短视频等形式呈现中医药文化知识。开设中医夜市,定制推拿按摩、针灸拔罐等服务,为群众提供错时、人性化的中医特色服务。坚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建立中医角、百草园等阵地。二是引育结合、创新突破,建好人才储备库。打造“嘉有名中医”品牌,链接嘉兴籍在外名中医,建立名中医培养库。实施青年岐黄工程,通过“西学中”“护学中”培训、基层中医骨干班、名中医学术经验传承人培养等形式,加大中医人才培养力度。支持定向中医专业培养生补充社区卫生服务站、镇卫生院中医人才缺口。推动嘉兴大学、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等新设立中医专业,引导更多中医专业毕业生留在嘉兴。探索“AI中医”新场景,紧抓华为练秋湖创新基地契机,加快与华为等龙头企业、科研院校的合作,在中医医院试点引进“AI中医”,拓展智能中医诊疗等新应用场景。三是制度创新、文旅融合,打造中医文化牌。借鉴周边地区已有政策案例,出台嘉兴市中医药传承创发展支持政策。促进医疗机构、药材种植基地等与中医药文化健康产业融合发展,邀请中医药专家和文旅专家共同规划旅游项目,植入中医药元素,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的哲学思想、历史故事、养生理念等并将其融入旅游线路、景点设计中。研究推出“破圈”产品,结合时令特点和群众消费热点,推出一批味道适宜、效用突出、宣传“破圈”的爆款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