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说 | 加快市域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二)
信息来源: 市政协
发布时间: 2025-10-16 09:16
浏览次数:
字号:[ ]

10月14日上午,市政协九届八十次主席会议举行“请你来协商”重点提案办理协商会,重点围绕“加快市域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开展专题协商。会上,多位市政协委员、专家和界别群众代表围绕会议主题,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完善中医药与老年康养慢病管理

融合发展的建议

BBF_9808.JPG

市政协委员

桐乡市建筑业管理服务中心正高级工程师 陆伟杰

嘉兴市作为“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在中医药特色医养模式推广上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短板。为此,建议:

一是强化政策保障与信息化建设。将中医药元素全面纳入养老服务政策体系,推进标准化与信息化。制定《嘉兴市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规范》,搭建中医药健康管理平台,实现健康评估、慢病监测与个性化方案制定。完善中医特色医保支付制度,扩大非药物疗法报销范围,将中医适宜技术与慢病治疗中药饮片纳入长期护理保险。加强中医药治未病能力建设,通过综合干预实现“未老先防”。二是创新服务模式与网络建设。建立医养联合体,促进中医医院与养老机构深度合作。支持养老机构设立中医康复区,提供药膳、理疗及心理疏导服务。构建三级服务网络,市级设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中心,区县建康养联合病房,基层实施中医馆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协作机制,提供上门巡诊、康复指导等服务。发展社区嵌入式、小规模、专业化的医养护一体化“微机构”。三是促进产业融合与品牌建设。打造“嘉兴中医药康养”品牌,发展药食同源产业。依托地方农产品开发养生茶饮与预制药膳,建设中医药健康食品产业园。培育中医康养旅游线路,融入长三角康养旅游联盟。整合资源,建设“医养结合+中医药特色”综合体,提供体质监测、中医诊疗、养生指导全链条服务。聚焦老年慢病防治,研发适老化产品。四是加强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引进高层次专家,联合高校定向培养老年医学综合型人才,设立名中医传承工作室。支持院校开设中医康养专业,培养基层服务队伍。实施”银龄中医师“计划,鼓励退休专家参与基层服务与带教。深化中西医协同,建立慢病协同诊疗中心,制定中西医结合路径,实施“西医辨病+中医辨证”协作机制。组建多学科慢病管理团队,更好更全面服务老年健康管理。

聚焦关键 聚力传承创新

加快嘉兴市中医药事业特色发展

BBF_9815.JPG

专家代表浙江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曾晓飞

2024年,嘉兴市中医药发展指数较上年增长1.28%,中医药事业整体呈现出稳步提升、全面向好的良好态势。但是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嘉兴市中医药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合力推动嘉兴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此,建议:

一是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提升中医药发展指数。重点加强县级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市级中医医院在重点专科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科研平台搭建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和承接省级及以上中医药重大项目、平台在嘉兴布局落地,利用好浙江大学智慧绿洲创新中心(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探索“AI中医”新场景,探索“秀水医派”数智化发展。二是加大财政专项投入,优化中医药发展生态。市、县两级财政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发展投入机制。扎实推进DRG 2.0版落地,确定首批中医优势病种目录,并在医保支付标准上给予倾斜。深化中医类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探索针刺、灸法等中医非药物治疗项目分级定价机制。完善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分配制度,优化中医人才成长生态。三是深挖文化底蕴,擦亮“秀水医派”名片。组织力量系统梳理嘉兴中医药历史脉络,加强对地方中医名家学术思想、传统流派的挖掘、研究和传承,特别是对具有地域特色的“秀水医派”进行深度挖掘与认定,明确其学术地位和文化价值。支持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博物馆(展示馆)。打造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中医药特色街区或小镇。四是强化数字化发展,赋能中医药传承创新。要深化”中医处方一件事“改革,整合智能随访、健康监测模块,实现患者就医线上问诊、远程会诊等全流程便捷中医医疗服务;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打造中医临床决策系统,结合名老中医经验,构建诊疗知识库,提升中医辨证诊治的精准度;要升级智能共享中药房,通过现有的自动发药、智能煎煮,结合溯源系统,实现审方、调剂、代煎、配送等全流程的部署。

坚守初心传医术 聚焦青年谋未来

BBF_9817.JPG

界别群众代表、海宁市中医院医生 谢雪倩

中医的未来在青年,但当前青年人才培养仍面临“重理论轻临床”“评价标准西化”“成长路径单一”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是强化师承教育,建好经验传承桥梁。建立“师徒合约”制度,明确传承目标、周期与考核标准。同时创新“病案共研、疑难共商、师徒同诊”等沉浸式跟学模式,突破传统“抄方”局限,让青年中医全方位领悟名家辨证思维与临证经验,真正提升传承实效。二是改革评价体系,树立临床价值导向。构建涵盖临床疗效、患者评价、传承创新、医德医风的综合评价体系,设立“临床型”中医人才评选绿色通道,进一步提高临床能力指标在人才评价中的权重,引入患者随访满意度、疑难病例解决能力等评价因子,让那些医术精湛、深受患者爱戴,但在科研论文上有所欠缺的青年中医,同样拥有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三是搭建成长平台,营造协同发展生态。成立“青年中医之家”或专科联盟,组织开展青年中医学术沙龙、跨医院会诊、跨地区交流合作等活动。支持青年中医参与基层适宜技术推广和中医文化宣传,在实践中提升能力、积累经验,助力其快速成长为中医事业的中坚力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