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日报》刊发:用心履职架起“两新”跨区域协同桥
信息来源: 市政协
发布时间: 2025-11-20 09:38
浏览次数:
字号:[ ]

11月19日,《嘉兴日报》刊发报道《用心履职架起“两新”跨区域协同桥》。全文转载如下:

1cb4f39f-69a1-4219-83ea-f37673afb02e_01.png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地处长三角中心腹地,嘉兴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如何将这一优势转化为跨区域协同创新的竞争力,成为嘉兴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这为更好发挥长三角“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的重要作用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嘉兴交通网络更加完善,一批高能级科创载体涌现,全社会R&D经费投入、研发投入强度及科技成果转化指数全面跻身浙江第一方阵,既具备深度参与跨区域协同创新的实力,也产生了突破行政壁垒、整合区域资源的迫切需求。

不久前,围绕“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促进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主题,嘉兴市市长与政协委员开展了面对面的深入协商。

11.png

深入调研,确保建言质量

“大家调研深入、准备充分,体现了强烈的责任感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协商现场,17份调研报告得到了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军的高度肯定。

时间回到年初,市政协谋划年度重点履职课题之际,正逢杭州“六小龙”惊艳出圈,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涌现的一批创新成果和头部企业广受关注,掀起了新的风潮。从DeepSeek、具身智能等前沿成果,到量子科技、高端装备等产业的蝶变升级,嘉兴政协人敏锐捕捉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双向奔赴,正激荡起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澎湃浪潮。

22.png

嘉兴紧邻杭州、上海,南接宁波、北靠苏州,加强与这些高能级城市的科创合作,对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因时应势,“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促进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被确定为今年市长与政协委员面对面协商的重点议题。

课题已定,调研先行。市政协主席陈利众和相关主席会议成员分别率队,围绕课题开展专题调研,走进企业研究院,听科研团队讲技术攻关的“突围战”;深入生产车间,询产业链协同的“堵点单”。调研组认真总结、积极吸纳企业主动融入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鲜活经验。

从上海的科创园区到苏州的产业基地,从嘉兴的乡镇园区到企业生产车间,调研组累计开展调研47次、召开座谈会70余场,最终凝结成“1个总课题+16个子课题”的17份高质量调研报告,每一页都写满对协同创新的深度思考,为协商议政攒足了“实料”。

33.png

真知灼见不仅源于实践,更需要理论指引。9月,市政协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举行,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李积宗受邀授课,深入解读“长三角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一体化实践”;市科技局副局长周晓军现场介绍我市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的进展与挑战。精准的“理论充电”,让政协委员们对跨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理解更透,让协商方向与实践需求贴得更近,为高质量协商筑牢了基础。

市政协还广邀长三角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传经送宝”,邀请企业代表“现身说法”,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科协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汇聚多方智慧形成“智囊团”。

聚焦重点,凝聚发展共识

政协履职,既要调研深入,也要建言精准。

协商会上,7位政协委员、专家立足调研实际,各抒己见、建言献策。

44.png

院地共建的科创平台对高校资源利用不够充分,成果转化链条还不够完善,导致成果转化项目来源偏少、质量偏低,怎么看?怎么办?“借鉴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模式,完善成果转化链条。”市政协委员、市审计局副局长曹静平建议,组建嘉兴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采取“总院+专业研究所”的形式,以市场化道路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支持持股平台建设,优化相关流程,用机制创新打通“研产试用”的堵点。

跨区域联合创新基金是打破创新壁垒的关键抓手。秀洲区政协委员、区科创人才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包薇在调研中发现,跨区域合作基金运行中还存在金融赋能生态不完善、考核与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此,她提出引导跨区域基金多元化投资,依托南湖基金小镇在项目招引中的信息流优势、基金规模优势、专业人才密集优势,打造长三角产融高地。

55.png

“嘉兴数字经济的底子厚,可跨区域协调还不够顺畅,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市政协委员、海宁市关工委副主任王玉良建议,要畅通人才、数据、总算力等要素区域流动机制。例如,在算力方面,联合上海、杭州建立区域性调度平台,让嘉兴的算力变成服务整个长三角的“共享资源”。

嘉兴是民营经济大市,民企如何在长三角协同创新中有更大作为?市政协委员、市派利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廖帮明认为,针对当前面临的“协同不深、平台缺失、人才难引、风险难控”等现实瓶颈,可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协同网络,让民企“融得进链、接得住活”。“具体来说,可以推动嘉兴民企与上海、苏州等地的龙头企业、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研发专班,聚焦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开展长期合作。”廖帮明说。

66.png

话筒在传递,思维在碰撞,共识在凝聚。我们相信,乘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东风,必将有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创新项目从嘉兴走出,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激发出更大的创新动能。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