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之花何以润泽嘉兴前行路? |
信息来源:
市政协
发布时间:
2025-02-07
09:28
浏览次数:
|
一进入2025年,嘉兴文史编纂工作就迎来“开门红”。 1月15日,《沈钧儒手迹选》首发座谈会在嘉兴市文史研究馆举行。这本历时近三年组织编撰的精品力作,收录了沈钧儒的家书、诗稿、书法等,让人们通过阅读书籍深刻领悟先贤的家国情怀。 盛世修文著史,嘉兴市政协助力“文化润禾”“书香嘉兴”建设的脚步一直在路上。 记录历史,深挖资源出精品 历史需要被记录,文化需要被传承。 秀州中学是嘉兴一所百年中学,世界数学泰斗陈省身、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程开甲,都曾在此求知问道。然而,这所名校的前世今生,却鲜为人知。 时间回到2024年10月,《毓秀流芳——嘉兴秀州中学校史》一书问世。全书共63.6万字,史志结合,以史为主,辅以珍贵的图表、照片,系统勾勒出秀州中学从教会办学的萌芽,到民间办学的探索,再到国家办学的蓬勃发展脉络,以深情笔触娓娓讲述了秀州精神的孕育、形成、发展与复兴历程。 “这部校史的出版,对于启发和推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整理与研究办学历史、总结与提炼办学经验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正如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张宪义所言,这部秀州中学校史,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相连相通。 “一部辛亥史,半部在江南”,作为浙江辛亥革命三大策源地之一,嘉兴在辛亥革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仅诞生了浙江辛亥革命期间第一个革命机关,更涌现出一大批仁人志士。 2024年初,市政协联合市新闻传媒中心摄制的三集系列纪录片《辛亥革命中的嘉兴人》播出,在全市引发强烈反响。“有烈士后人采访,还有大量史料,看后很受用”“第一次如此清晰了解了嘉兴的辛亥革命历史”“看完感觉先辈们太不容易了”……网络上好评如潮。当年11月,该纪录片荣获第八届浙江省纪录片“丹桂奖”。这是省内纪录片政府奖最高奖项,也是对嘉兴挖掘与传承历史文化的认可。 这一年,围绕地方史料征编,市政协还出版了书籍《嘉兴历代藏书楼》,完成了《嘉兴古树名木》的编校工作,启动了《嘉兴运河名镇风华》丛书征编和《运河行歌·我们的大运河Ⅲ》电视纪录片制作,“文史嘉兴”的实践不断丰富。 以文化人,凝心聚力作贡献 2024年,新中国与人民政协一同走过了75载光辉岁月。跨过历史长河,嘉兴人民的奋斗结出了哪些硕果?人民政协在嘉兴又留下了怎样的足迹?政协文化文史工作缓缓揭开了答案的“面纱”。 在位于市区梅湾街的嘉兴市政协新时代协商民主实践中心,“伟大创造 崇高使命”政协史料展正在展出。这个开幕于2024年9月的展览,收获了一众好评。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以无声却有力的语言,诉说着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 “政协史料展分为‘人民政协光辉历程’与‘嘉兴政协创新实践’两大部分,共展出184幅图片、140余件实物。”市政协相关负责人娓娓道来。在这一方天地间,众多市民穿梭其中,亲身感受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人民政协75年来砥砺前行的伟大实践,更深刻了解嘉兴政协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脉络。 文化认同才是根本的认同。一年来,市政协围绕助力巩固提升嘉兴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地位,举办了各类精彩展览:为庆祝新中国与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举办“为国履职 为民尽责”主题书画展;《嘉兴藏书楼名篆刻展》实现各县(市、区)巡展;《集印为诗十周年——侯军、李贺忠、陈浩诗书画印作品展》实现嘉兴与深圳首次跨市域艺术家联展;《讴歌时代:冯健亲主题性油画作品展》实现首次跨省合作,与江苏省政协、南京艺术学院联合举办高端主题展;“七一”前夕,还策划举办市级层面唯一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精神永恒:南湖红船国画作品特展》…… 当囿于纸面的历史故事以更多精彩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时,文史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也在进一步扩大。随着文史研究成果进学校、进机关、进基层等“十进”活动的深入开展,文史图书不再是藏于“深巷”的“好酒”,更多地走向百姓的日常生活。 过去一年,市政协还组织开展了“学习赋能 书香润心”委员读书月活动,邀请政协委员通过“委员讲堂”向广大群众进行知识分享。市政协委员沈爱君在“委员讲堂”上聚焦亲子阅读和孩子人生规划开展首场分享活动,赢得广大家长和孩子的点赞。 以言资政,建言助推求实效 2024年是中国大运河项目申遗成功10周年。10年来,大运河嘉兴段一幅人河共生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其中,文史工作也功不可没。 2024年初,“深入推进大运河文化传承和转化”课题被列入市政协重点协商工作计划。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聚焦这一主题,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深入了解情况,并前往杭州、扬州、绍兴等运河沿线城市“取经”。在对比中,调研组成员发现,嘉兴缺乏运河文化研究的权威专家与专业团队,传播话语体系也不够有力。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二级巡视员闻人庆提到,像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展陈,就忽略了隋炀帝修浚江南运河使嘉兴成为交通节点的史实,介绍隋唐运河时也未标注嘉兴。扬州、绍兴的相关文化场馆已先后落成,而嘉兴在这方面推进速度较慢。 带着问题和建议,2024年5月,一场关于大运河嘉兴段发展的主席会议召开。政协委员、群众代表与政府部门齐聚一堂。委员们纷纷建言:“嘉兴在运河保护与文旅融合上虽加大投入,但思想认识仍需提高”“鼓励运河沿线古镇差异化发展,突显‘中国古镇看嘉兴’的特色”“在大运河嘉兴段多开发研学路线”……这些建议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不少协商成果现已落地。 2024年也是马家浜文化发现命名65周年。如何让马家浜文化进一步焕发新生?过去一年,市文史研究馆带领专家学者馆员开展课题研究。他们在调研中发现,嘉兴作为马家浜文化主要分布区,本地研究力量薄弱,导致其在学术界的知名度与研究热度有待提升。于是,专家学者们在文史专报中提出要尽快制定嘉兴地区马家浜文化考古工作规划、提升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水平、丰富博物馆展陈手段等建议。 当年10月,一场由浙江省文物局等指导的马家浜遗址发掘学术交流活动暨浙江省考古学会考古遗址公园专委会成立大会在嘉兴举办,让马家浜文化再次闪耀在聚光灯下。而就在不久前,西京印迹——大同辽金元文物展也在马家浜文化博物馆开展,140余件文物,涵盖辽金元时期各类器物,让人感受异域民俗风情的同时,也为马家浜文化博物馆增添了活力。 从“故纸堆”中孕育“新生命”,让“老底子”焕发“新活力”。实践证明,政协文化文史工作“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力透纸背、润泽人心,必将在嘉兴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