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说 |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一) |
信息来源:
市政协
发布时间:
2025-04-30
09:47
浏览次数:
|
4月29日上午,市政协举行“请你来协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主席会议专题协商会。会上,6位市政协委员和界别群众代表围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优化国资国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布局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清华长三院深根办副主任 浙华(嘉兴)氢能研究公司董事长 鞠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资国企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赋予新时代新征程上国资国企新的使命任务。国有企业只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才能更好的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为此,建议: 一方面,聚焦“3+1”主攻领域。首先是聚焦未来能源及其基础设施,具体包括分布式光伏资源整合与智能运维、市区与高速服务区的未来能源综合服务站;其次是聚焦低空经济,由国资公司主导空域管理系统开发,推出无人机巡检服务;再次是聚焦人工智能,各市属国企结合自身特点开发应用行业人工智能模型;最后是聚焦合成生物(储备方向),建议2026年启动菌种设计平台,锁定生物制造关键环节。另一方面,构建科创协同与会诊机制。一是加强高能级科创平台合作。推动市属国企与高能级平台(如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共建实验室(企业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围绕提升年度联合申报专利数量和技术转化收益,落实相关具体措施。二是完善“一企一策”会诊机制。由市科技局牵头,联合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嘉兴大学专家团队,对市属国企开展技术路线评估并制定针对性方案,由市发改委、国资委等组成联合评审组,通过方案纳入企业年度考核。 关于完善国有企业差异化考核评价体系的建议 界别群众代表、浙江卓越交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严林祥 国务院国资委在2019年就发文将国有企业分为商业类、公益类、战略类三类。嘉兴市国资委根据国务院国资委的相关规定,划分了竞争类、公益类、功能类等不同类型的企业,同时建立了“一企一策”等相关考核制度,但从目前国有企业已建立并运行的考核评价体系来看(有较多的集团公司内三类企业并存),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效果明显、特色突出的考核评价体系并非易事,总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和不足,有必要对考评体系现状及其存在问题进行探讨,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才能推动国有企业考评制度的改进和提高。为此,建议: 一是关于竞争类企业。国资委对竞争类国企的考核方法应逐步从单一财务指标转向“经济效益+核心竞争力+社会价值”的多维评价体系,通过分类施策、动态调整和量化分析,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议对于竞争类板块进行超额奖励,科学核定市属国企(一级集团公司)的年度目标任务和薪酬总额,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扣罚相应的绩效;超额完成任务,采用“三级累进奖励”,超过年度薪酬总额部分由国资委核定增加相应的奖励额度。二是关于公益类企业。公益类国企的考核体系以社会效益为核心,通过差异化指标、第三方评价、动态调整和党建融合,平衡公共服务职能与可持续发展需求。对于依靠财政支出兜底的企业,可以由财政部门核定一个基数,低于基数部分作为企业的盈利转作薪酬进行分配,超过基数部分按比例扣罚。三是关于功能类企业。对功能类企业的考核方法主要围绕其战略定位、行业特点和承担的使命进行差异化设计,旨在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推动企业服务嘉兴市总的战略目标任务。建议主要考核内容一方面,设置工作性指标,主要包括履行企业功能职责、战略管理和公司治理、行业地位和产业贡献等方面。 关于充分发挥国资国企作用提升嘉兴城市首位度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南湖学院商贸管理学院教授 朱海伦 2024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重点部署中心城区首位度提升工作,推动嘉兴全域全面增强综合竞争力、区域辐射力和发展影响力。此过程中,市国资国企是建设的主力军。近三年来,承担了中心城市品质提升、“十二大重点工程”等各类重大项目,助推“枢纽嘉兴”建设和城市能级提升,作出了重大贡献,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和问题。为此,建议: 一是优化发展环境,夯实改革基础。建议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国资改革,充实国资委编制规模,强化跨部门协同,完善配套政策。发改、财政等部门加强资金支持,自规、财税部门优化土地整合政策,指导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破除行政干预,激发国企活力。二是健全运营机制,服务城市民生。建议推动国资集团从城市开发转向城市运营,理顺与属地权责关系。强化功能定位,赋能重大基建项目和科创平台;创新运营模式,通过资产证券化、混改拓宽资金来源。完善政府购买服务、亏损补偿等机制,支持国企承担供水、交通等公益职能,实现民生与效益双赢。三是化解债务风险,增强发展实力。建议分类处置隐性债务:公共属性债务纳入财政化债,企业债务通过资产盘活(如老旧厂房改科创园)、专项债置换、并购重组等市场化手段化解。严控债务率指标分级预警,推动城投剥离融资职能转型市场化主体。引导国资国企向数字经济、绿色低碳行业转型,设立产业基金培育新赛道,降低基建项目依赖。四是推进资产证券化,激活资本效能。制定资产证券化专项规划,加快资产确权并整合为标准化资产包,建立产权瑕疵快速处理机制。优化股权融资生态,建立企业梯度培育库,借鉴无锡“容错清单”、合肥“全流程监管”等做法,完善本地尽职免责机制,构建“事前引导-事中监督-事后优化”考核体系,提升国资撬动社会资本能力。五是创新考核激励,构建治理新格局。健全党委会、董事会、经营层权责分明的治理架构,强化“巡视+审计+整改”闭环监管。实施穿透式分类考核:垄断型国企重公共服务效能,竞争型国企重市场效益,推行“一企一策”差异化指标。探索市场化薪酬机制,考核结果与薪酬激励挂钩,激活全员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