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说 | 全面推进韧性治理 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一) |
信息来源:
市政协
发布时间:
2025-07-31
09:28
浏览次数:
|
7月30日下午,市政协举行“请你来协商——全面推进韧性治理 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主席会议专题协商会。会上,多位市政协委员围绕会议主题,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推进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 织密基层社会治理“末梢神经” 市政协委员格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张熠娇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嘉兴市积极探索韧性治理新模式,共同体意识初步凝聚,多元共治格局初具规模。通过调研发现,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仍面临共同体意识培育有待增强、治理能力有待提升、运行机制有待畅通三重困难。为此,建议: 一是以党建引领凝聚治理共识。强化社区党组织资源整合,深化网格联席会议机制;构建“熟人社区”,通过共享活动增进居民情感与认同;完善参与激励机制,试点拓展自治积分应用场景,优化荣誉表彰体系等,提升各主体持续参与基层治理的获得感与归属感。二是以能力建设破解主体短板。社区党组织牵头开展治理赋能培训,提升各主体专业能力,锻造社区治理精兵强将;强化多元互动合作,依托“睦邻议事亭”,聚焦小区治理难题;健全各主体职业发展,推进人才等级认证与薪酬增长体系,设立专项激励基金留住青年人才;鼓励社会组织拓宽多元筹资渠道,通过“品牌项目”等挖掘外部资源,提升服务能力,推动可持续发展。三是以机制创新畅通协同路径。构建标准化协同链条,驱动治理效能全面提升;由社工部门牵头,制定实操手册,明确整体权责,规范履职方向;针对社区、业委会、物业矛盾高发问题,加快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三方协同小区微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编制《三方协同小区治理指导手册》;推行线上线下融合议事机制,促进协同议事常态化运行,提升各主体参与便利性;加强部门纵向联动机制,重点推进“联合执法进小区”行动,整合六大部门资源解决民生痛点。 深化基层商会改革发展 助力社会治理韧性协同 市政协委员法狮龙家居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沈正华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因地制宜推进基层商会改革发展和规范化建设,推动其从传统的“联谊组织”逐步向“韧性治理共同体”转型跃升,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不断增强、平台不断创新、队伍不断壮大。但当前仍存在思想认识上偏差、运行落实上落差、协同治理上温差三方面瓶颈和挑战。为此,建议: 一是聚焦于法有据,打造现代商会。要探索制定指导性意见,明确职责定位;要坚持党建引领,以清廉商会、清廉民企建设提升企业合规建设;要建立多元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强工作保障。二是聚焦联动联合,推动可感可及。各县(市、区)委社工部、工商联双牵头,结合当地实际联动指导,做到县统筹镇落实;要整合现有基层治理平台,嵌入数智服务功能,实现资源需求高效精准对接;要实施“一商会一品牌”提升计划。三是聚焦多元协同,促进共治共享。要整合镇街企业服务中心功能,搭建多元服务平台,探索开辟涉企网络侵权与不实信息处置“绿色通道”,助力企业“轻装上阵”;要加强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要联动推进商会网格与综治网格、党建网格“一张网”,进一步强化政商、商社、网格三协同。 关于引导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参与社会韧性治理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平湖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 曹新萍 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不断涌现,成为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力量。据统计,嘉兴现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近 15 万,为进一步拓宽其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建议: 一是完善参与社会韧性治理的组织体系。扩大组织覆盖,坚持党建带群建,全力扩大新业态行业党委、行业工会覆盖面,让更多新业态劳动者“有家可依”。创新联系模式,推动行业主管部门和平台企业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以建微信群、开恳谈会等方式及时了解平台企业、新业态群体诉求,做好跟踪闭环问效。强化政策支撑,制定《实施推动新业态劳动者融入城市治理行动计划》,发挥社工部、交通、邮管、工会等多部门协同机制作用。二是完善参与社会韧性治理的平台渠道。拓宽共治共享网络,以工会驿站等为平台,赋予思想引领、矛盾调解、就业招聘等多元使命,选聘一批“驿·站长”,实现驿站服务凝聚与融入治理“双向奔赴”。纳入基层治理队伍,邀请新业态劳动者担任移动网格员,参与政策法规宣传、社情民意收集、突发事件直报等治理事项,形成问题发现到解决的闭环。三是完善参与社会韧性治理的保障举措。加强权益维护,出台《关于维护新业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实施意见》。丰富关爱举措,开展爱心托班、免费体检等服务,积极“打造十分钟职工品质文化服务圈”。完善激励机制。设立新业态劳动者“激励池”,在看病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实施“新就业形态人才培养计划”,提高在各级劳动模范、两代表一委员中的占比,不断增强职业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