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说 | 全面推进韧性治理 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二)
信息来源: 市政协
发布时间: 2025-08-01 09:24
浏览次数:
字号:[ ]

7月30日下午,市政协举行“请你来协商——全面推进韧性治理 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主席会议专题协商会。会上,多位市政协委员围绕会议主题,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用好议事协商“小平台”

服务居民群众“大民生”

BBF_9299.JPG

市政协常委,嘉善县政协副主席 仰金贤

近年来,我市持续完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推进在村级议事协商过程中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全市议事协商形成新矩阵、民主参与展现新活力、基层治理激发新效能。但在调研中发现,具体工作中还存在协商机制和流程规范有待完善、村社协商主体能力有待提升、协商平台无法满足多样性需求、协商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的问题。为此,建议:

一是完善协商制度,强化对协商过程的监督和指导。建立健全协商议题的征集、筛选、确定机制,确保协商议题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和现实针对性;除居委会、居民代表外,纳入物业公司、社会组织、商户、新业态从业者等利益相关方,尤其关注流动人口、弱势群体的诉求表达;进一步明确协商的程序、规则和要求,加强对协商过程的监督和指导,确保协商活动公开、公平、公正进行;制定基层协商事项目录,规范“哪些事必须协商”“由谁主导”“如何决议”;完善协商成果落实机制,加强对协商成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协商主体整体能力。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协商民主理论和实践技能培训;常态化组织开展参与度高的村社活动,邀请外出就业、居住人员回村社参加活动;加强宣传辅导,引导居民积极参与村社事务协商;通过建立利益代表选拔机制等方式,提高弱势群体在协商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通过资金扶持或培训,孵化城乡社区志愿者团队、业委会等草根组织,使其成为协商议题的发起者和推动者。三是优化平台建设,加强不同协商平台整合协同。加大对实体协商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居民提供舒适、便捷的协商环境;进一步加快推进协商平台的信息化建设,降低参与门槛;加强不同协商平台之间的整合与协同——比如发挥人大“代表联络站+”、政协民生议事堂等作用,强化凝聚合力,实现信息共享和问题交流,提高协商治理的整体效能。四是展现协商成效,营造浓厚协商文化氛围。加强协商民主文化建设,营造“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良好氛围;建立协商成果公示、责任部门限时反馈、居民满意度评价等制度,避免“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注重挖掘和宣传基层协商治理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通过树立榜样、推广经验,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协商治理实践。

融治于情 以情善治

让基层社会治理合法合理更合情

BBF_9318.JPG

市政协委员,嘉兴南湖学院教授 朱海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要紧密契合中国社会高度注重人际情感关系的实际情况。所谓“融治于情”核心是关注和正确理解治理中的情感价值和作用,在规范引导正向情感的基础上,寻求治理主体间情感认同而实现善治。为此,建议:

一是构建良好的基层治理情感氛围。建设共同记忆载体,构建凝聚社区认同的情感纽带;文化空间营造延续历史文脉,通过共同文化记忆强化居民归属感,实现文化保护与社会治理统一;加强情感交流,基层工作者需主动培育良好情感氛围。三者协同激发群众认同感、归属感、参与感和荣誉感,促使村民自发回馈社区,形成“三治融合”的情感基础。二是培育结构合理的综治干部队伍。建设乡土情怀综治干部队伍需注重三类人才配置:村社书记应由熟悉本地环境、社情民意且沟通能力强的中年党员担任,发挥其共情优势;退休老干部可聘为“老娘舅”调解员,利用其人脉、威望和群众信任度;治保主任宜选本地大学毕业生或有辅警经历的年轻人,借助其“本乡后生”身份获得乡亲支持。通过年龄梯次、经验互补的结构设计,实现“寓治于情,融情入治”目标。三是建设基层共富情感治理共同体。发展村社区经济合作组织,实现传统守望相助与现代合作互助的结合;建立慈善基金,通过困难救助和经济共享增强居民荣誉感与安全感;推动企业园区履行社会责任,建立救助机制、员工厨房和探亲假等人性化措施。三者共同夯实情感治理基础。四是激发基层贤达参与社会治理。乡土社会治理需重视乡贤作用,通过乡情沟通激发其参与家乡建设的积极性。具体措施包括:村社区书记主动与乡贤沟通,共商治理对策;营造公益氛围,增强乡贤社会使命感,促进乐善好施风尚。最终形成乡贤积极投身家乡治理的良好局面。

健全物联感知中枢

助力社会治理精度全面提升

BBF_9333.JPG

市政协常委,南湖区数据局局长 冯月苹

嘉兴2015年入列首批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试点,城市大脑建设持续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社会治理领域得到创新应用,在风险预警和发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数据支撑方面还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为此,建议:

一是加快建设统一的物联感知中枢平台。将全域物联网体系建设纳入“十五五”数字嘉兴建设规划,进一步夯实城市物联网基础设施;借鉴上海、杭州等城市“共建共享”经验,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参与的投入机制;统筹建设物联感知中枢平台,制定物联网数据标准规范,明确数据管理规则,实现集中汇聚与标准化治理,建立互联互通、跨部门共享的规范和通道,为城市治理搭建统一、鲜活的数据底座。二是加快建立感知数据共享应用体系。建设统一的AI分析平台,部署跨领域智能分析模型,配套建设算力调度中心和算法训练平台;健全感知数据共享应用体系,建立标准化数据共享机制,构建跨部门交换平台,制定数据分级分类标准和数据质量评价体系;探索建立社会化应用模式,借鉴深圳开放式城市感知平台建设运营经验,建立无条件开放、授权开放、受限开放三级数据开放体系。三是加快完善物联感知数据安全体系。强化数据安全管控,严格实施网络、终端设备、传输网络安全等基础防护,建设数据安全治理平台;完善数据分类分级管理,采用“行业领域+业务属性”双维度框架进行分类,基于危害程度进行分级;加强首席数据官队伍建设,建立专业培训认证体系,开展专业培训、专项演练,打造“懂数据、会管理、守底限、能战斗”的数据干部队伍。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