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说 | 高水平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一) |
信息来源:
市政协
发布时间:
2025-08-27
09:24
浏览次数:
|
8月26日上午,市政协举行“请你来协商——高水平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主席会议专题协商会。会上,多位市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界别群众代表围绕会议主题,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加快推进光伏回收和循环利用 闭环构建光伏绿色产业链 市政协委员,秀洲区政协副主席 冯小宁 从光伏回收发展前景来看,光伏组件中硅、银、玻璃等高价值材料含量近95%。业内预测,2030年全国光伏组件累计退役规模将达到150万吨,2040年将达到1200万吨。由此可见,光伏组件的回收利用已成为城市治理和经济发展的“下一个蓝海”,加快推进我市光伏回收和循环利用,闭环构建光伏绿色产业链势在必行,也迫在眉睫。为此,建议: 一是加强系统谋划与顶层设计。加快出台光伏组件回收利用发展规划方案,建立实操性强的回收利用产业政策体系,明确退役光伏组件等新兴固废的管理办法,重点是明确发电效率降至一定标准以下的光伏组件应强制淘汰;强化政府引导与监管作用,明确产业链各环节主体责任划分、技术标准、准入规程等关键要素,引导光伏制造企业主动利用回收后的资源。二是完善溯源信息管理平台。委托光伏回收产业发展合作中心建立全市“光伏产品溯源信息管理平台”,对比国际即将实施的绿色新政“数字护照”要求,统一全市光伏产品数据信息采集标准,打破产业链上下游及各厂商之间的壁垒,实现数据信息资源共享;开展我市光伏回收和循环利用市场分析预测,建立模型、精准预测中长期我市及长三角区域的光伏退役市场规模,布局回收产业最佳尺度区域服务范围。三是探索分布式光伏回收“秀洲模式”。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支持秀洲区探索建立健全政府、发电企业、组件制造企业、回收利用企业、用户“五位一体”责任体系,创新分布式光伏回收的“秀洲模式”,为全国分布式光伏大规模回收提供机制示范和模式借鉴;支持利用好嘉兴市“嘉家收”体系开展退役光伏组件回收,大力支持新嘉爱斯开展光伏组件回收新工艺、新装备的研发,加快其成为我市光伏组件回收龙头企业的步伐,实现我市光伏产业链的延链和拓链,全面提升我市光伏产业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水平。 构建固废深度利用体系 加速城市“碳矿”开发 打造“无废城市”与“低碳出口”协同发展的“嘉兴模式” 市政协委员浙江金诺托盘有限公司负责人 陈子强 固废资源化,是降碳、减碳最现实、最经济、最有效的路径之一。固废不是“废物”,而是“城市碳矿”,是下一轮产业竞争的“战略资源”。嘉兴作为浙江省“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阵地,有基础、有潜力,也有短板。为此,建议实现“三个转型”: 一是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减量和高值利用转型。培育一批高值化利用的龙头企业,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设立“固废资源化利用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再生材料的高值转化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通过土地、税收优惠,吸引行业龙头在嘉兴设立研发和生产基地;创新商业模式,做强“嘉家收”平台,探索“互联网+固废利用”,让固废资源从“回收”走向“回用”,从“回用”走向“高值”。二是从收集导向向全链条闭环利用体系转型。建立“回收—拆解—再生—制造”的闭环体系,解决资源化产品的“出路”问题。鼓励制造企业利用自身销售网络,布局回收网络,实现“产品—废品—再生品”的循环;打造“零碳固废利用示范区”,推动建立区域固废利用产业联盟,让产废企业和利废企业“手拉手”,在嘉兴本地完成“资源—产品—资源”的闭环,减少运输环节的碳排放。三是从本地管理向国际标准对接转型。建立科学、透明、国际认可的固废碳核算体系,这是开发“城市碳矿”的关键。新开发的方法学必须符合ISO 14067国际标准;整合现有固废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覆盖一般工业固废、危废、生活垃圾等全品类的碳追踪平台,实现从“产生—运输—处理—再生利用”的全链条碳足迹追踪;设立“嘉兴市CBAM(碳边界调整机制)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碳关税申报、数据核查、成本优化等一站式服务,帮企业“算得清、报得上、降得下”。 关于培育壮大循环利用产业链的建议 市政协常委,民建市委会专职副主委 章纯 “无废城市”的核心是持续推进固废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因此,资源化利用程度对高水平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起着至关重要作用。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就组建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公司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着力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2022年以来,我市通过系统化构建、智能化赋能和全民化参与,建成了以国企为主导的资源回收“嘉兴模式”,促进个体户从“游击队”向“正规军”转变,基本形成15分钟城乡回收圈,部分利用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显现。但要实现高水平全域“无废城市”建设仍有较多困难与挑战。为此,建议: 一是持续优化完善回收网络体系。推广“嘉家收”模式,鼓励龙头企业统一运营回收网点,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经营,对服务薄弱区域通过“流动回收车+智能回收柜”定时定点做好服务,借鉴王店“多网融合”经验,推动垃圾中转站附设回收功能区;强化低值物兜底回收,将兜底回收责任纳入“嘉家收”等国企经营协议,确保物资全品类回收;加强定向回收,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校园、商场等覆盖智能回收箱,推行“投瓶返现”即时激励活动,提高回收率。二是培育壮大高值化利用产业链。打造特色循环产业园,引进新能源汽车废电池金属提取、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利用等项目,可依托敏实集团、长城汽车项目,推动汽车拆解再制造,延长汽车制造产业链,增强产业韧性;培优扶强龙头企业,鼓励景兴纸业、海利再生等企业向上游延伸,自建区域回收网络,形成闭环产业链;加强技术攻坚,充分释放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研发潜力,优化低值物资加工利用技术,提升回收动力。三是健全完善行业长效监管机制。完善法规标准,出台地方条例或规范性文件,实现回收企业备案全覆盖和违法打击常态化,营造统一规范和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对低值物回收给予一定比例增值税抵免,鼓励银行对循环利用项目在贷款准入、利率优惠方面予以重点支持;深化全民参与,将“嘉家收”积分兑换场景扩至公交出行、景区门票等公共领域,提升全民参与积极性。 关于完善嘉兴市固废智治体系建设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浙江智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黄清林 嘉兴市作为“十四五”时期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在探索固废治理新模式、构建固废智治体系方面成效显著,但实际运行中仍有数据共享与整合存在障碍、技术应用存在瓶颈、监管执法面临挑战、公众参与度不够四方面的问题。为此,建议: 一是完善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固废治理政策法规体系,制定更加具体细化的实施细则,明确各部门职责、工作流程和考核标准,确保政策法规落实到位;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对在固废治理中表现突出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荣誉表彰等奖励;对违规企业和个人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二是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平台+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攻克关键技术难题;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固废智能检测、溯源再利用、无害化处理等循环再利用领域的技术创新;鼓励科研机构研发更加精准、稳定的固废检测模型,提高检测准确率和效率;建立健全转化机制,搭建技术成果交易平台,促进供需对接;通过示范项目建设、技术培训等方式,加快有推广价值的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三是提升监管执法效能。加大固废监管执法人员的配备力度,提高监管队伍整体素质;加强地区和部门间的执法协作与沟通,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定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形成监管合力。四是强化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固废治理的渠道和机制,持续开展多样化环保宣传教育活动;设立固废污染举报热线和网络平台,及时处理反馈举报问题并奖励举报人;开展公众意见征集活动,充分听取公众对固废治理工作的建议,作为制定政策和改进工作的重要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