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委员说 | 打造新时代文化文明高地,促进精神富有(二) |
|
信息来源:
市政协
发布时间:
2025-09-28
09:46
浏览次数:
|
|
9月26日,市政协举行九届十八次常委会会议,围绕“打造新时代文化文明高地,促进精神富有”开展专题协商议政。会上,多位市政协委员围绕会议主题,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加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保护 写好“非遗”传承发展新篇章 市政协常委,海盐县政府副县长 何峰 近年来,我市在“非遗”的保护、传承、发展工作中始终突出代表性传承人的主体地位,为其传承活动保驾护航,目前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0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72人、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96人。但当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也面临着种种困难。为此,建议: 一是要优化结构,以队伍建设释放传承活力。开展分类保护,实施“非遗”资源普查行动,根据“非遗”项目传承情况划分为濒危类、重点关注类、普通类三大类,优先对濒危类进行抢救性记录;梳理无传承人和无青年传承人非遗项目清单,点单式推介并招募传承人。做好动态管理,加快出台我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估细则,进一步健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挖掘青春力量,进一步发挥“非遗”学院作用,探索在嘉职院开设“非遗”项目与“非遗”产业相结合的特色专业,推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入驻职业院校并开展传习活动;探索茶艺师等部分技艺类项目与职称评定序列的打通。二是要强化支撑,以保障升级点燃传承热情。优化完善政策,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老艺人)补贴暂行办法》进行修订更新,扩大政策覆盖面,并将有限的资金向濒危项目、年轻传承人倾斜;出台和落实传承人研培制度,分类组织传承人开展技艺、电商等多维培训。配强保护力量,确立统一高效的工作体系,规范各地“非遗”保护机构、人员编制等设置,聘请“非遗”保护专家、“非遗”体验员等。强化阵地建设,加快嘉兴市“非遗”馆建设,新馆功能涵盖传统表演艺术厅、“非遗”体验中心、“非遗”衍生品商店等,集中展示嘉兴“非遗”;加强部门联动,共同指导公立学校将“非遗”特色课程纳入地方校本课程范畴,“一镇一品”“一校一策”差异化推进。三是要建章立制,以顶层设计引领传承实践。坚持数字赋能,通过动作捕捉+3D建模、VR虚拟工坊等数字技术破解知识转化难题;加强与高校、科创载体等合作,培育既懂“非遗”技艺又精通AI工程的“非遗”数字传承复合型人才。打造出圈爆款,加强“非遗”与大视听产业的结合,依托九洲文化等有关企业,推出一批植入嘉兴“非遗”元素的短剧,并借助文化“新三样”借道出海;加强与抖音“百young非遗计划”、小红书“非遗上新计划”等合作,打造一批出圈网红。深化文旅融合,结合历史文化街区申报创建和“中国古镇看嘉兴”品牌建设,推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集成式入驻,提供“非遗”美食、“非遗”体验等系列服务;探索部分“非遗”作品标准化制作、时代化发展,推出一批“非遗”文旅文创品、工艺品。 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丰富高质量文化供给 市政协委员秀洲区农业种植业推广总站副站长 朱日清 文化与科技融合是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关键路径,是推动“精神富有”建设的重要支撑。为此,秀洲区政协成立课题组开展专题调研,进一步放大文化与科技融合领域项目集聚、产业联动优势,加快构建“文化+科技”融合生态,助力全市丰富高质量文化供给。建议: 一是构建文化科技深度融合体系。建立跨域协同机制,借鉴上海张江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部市联动”经验,打通政策执行堵点;参考上海跨界赛事审批模式,对文化科技赛事实行“一窗受理、并联审批”;对接沪杭数字文化产业带,重点承接音频制作外包等下游业务;引导本地传统文化企业与科技企业深度协作;建立“文化科技融合指数”评价体系,从市级层面统筹规划,避免同质化竞争;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打造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与专业化孵化器。二是强化企业创新发展核心动能。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加大企业研发支持力度;构建人才引育体系,参考上海制定本地“数字文化人才认定标准”,鼓励支持高校与本地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搭建创新实训平台,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中心,举办智能创新大赛。三是优化产业扶持配套政策体系。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制定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专项规划,出台涵盖资金扶持、税收减免、审批绿色通道的普惠性政策,实行“一个窗口申报、一套标准评审”;强化差异化政策供给;构建覆盖企业初创、成长、上市全生命周期培育机制,提供精准扶持,培育更多能持续产出优质精神文化产品的市场主体。四是激活市场消费需求内生潜力。精准对接消费需求,建立“全市文化消费数据库”,引导企业开发适销对路的精神文化产品;拓展融合应用场景,推动VR/AR、元宇宙等技术在文旅、演艺、展览等领域的应用,打造沉浸式、互动式消费体验;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以科技赋能文化IP打造,推出具有嘉兴特色的文化品牌,促进精神文化消费增长,推动精神富有从“有”向“优”升级。 提升园林古建保护利用水平 厚植文化认同 赋能精神富有 市政协委员,嘉兴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马卫兵 近年来,我市园林古建保护利用工作不断夯实基础,考古调查收获颇丰,维护修缮有序推进,特别是古树名木养护成效明显,活化利用推陈出新,文旅融合也日益深化。但是,与上海豫园、苏州留园、拙政园等精品园林古建的保护和利用工作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为此,建议: 一是健全保障体系,加强行业指导。注重规划先行,加快编制保护规划方案;整合全市古典园林专业技术力量,引进高层次人才,在市级层面成立专项指导团队,为基层园林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文物部门积极主动提前介入,有效指导园林古建修缮保护规划设计的前瞻性、科学性与严谨性。二是聚焦核心价值,增强文化认同。加快提炼核心价值,每个园林设计1个价值标签+1个文化IP。打破“江南园林千园一面”的认知,立足园林自身特色和地域文化辨识度,打造“一园一品一节”;在园林古建内展示嘉兴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打造小型艺术展览空间,定期举办书画展、摄影展;开展文化讲座,不断提升市民和游客的文化素养。三是净化园林风貌,力求精益管理。配置或更新必要的设备设施,特别是像今年这样的酷暑季节在不能安装空调的场景空间需增加冰块等物理降温措施,改善游客体验感;积极推动与相关高校、研究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园林古建保护利用工作基地,派驻专业人员指导日常养护和监测;加快提升本地企业施工操作水平,特别是假山石的修复、水体养护、传统工艺修缮等;切实采纳“最小干预式标牌设置”的做法,仅针对核心文物设置“说明标牌”,避免过多人工标识。四是丰富布局业态,赋能精神富有。在相关点位放置实物展品,让游客“看得见、摸得着”;邀请本地非遗传承人入驻,打造文创工作室;举办传统节日主题活动,沉浸式实景演出,让游客感受“古代文人的日常”;与文化名人、网络红人跨界合作,增强宣传内容的故事性、话题感;加大IP形象开发,构建“看得中、买得起、带得走、记得住”的文创消费环节。 构建滨海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市政协常委,平湖市政府副市长 宋怡玲 基于嘉兴的滨海文旅资源版图,整合全域滨海文旅资源的关键支点,构建“山海联动、文旅融合、全域协同”发展新格局,既是嘉兴突破传统旅游发展瓶颈、实现“经济强市”与“文化强市”双重目标的关键路径,更是其以文旅促精神富有、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践行海洋经济战略、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地方实践。为此,建议: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健全协调机制。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构建市、县(市)协同体系。编制全域总体规划,明确“一心多点”布局——以九龙山为运动休闲核心区,乍浦为历史文化体验区,南北湖为生态康养度假区,盐官为潮文化体验区,形成特色互补的差异化发展格局;建立区域协同机制,明确客源互送、营销联动、标准统一等合作内容。二是深挖文化内涵,打造特色名片。编制文化资源图谱,梳理海塘、海盐、海防、宗教、工业五大文化脉络。在“文化+体验”方面,开发禅修祈福项目、盐文化研学等;在“文化+体育”方面,培育马拉松、帆船赛等国际知名体育IP;在“文化+文创”方面,打造优质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开发灯光秀、篝火晚会等夜游项目。三是补齐硬件短板,提升服务质量。加强滨海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开通平湖、海盐、海宁之间的滨海旅游专线,建设大型停车场并优化交通疏导机制;加大景区服务设施投入,布局特色餐饮,发展高端酒店与民宿,打造主题购物街区;搭建智慧文旅平台,引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等科技元素,丰富旅游产品的体验形式和内容。四是加强人才引育,激活创新动能。开展文旅领域专业人才资源普查,组建嘉兴滨海文化研究专家库;重点引进旅游规划、赛事运营、新媒体营销等专业人才,配套推出“安家补贴+岗位津贴+项目奖励”组合式政策;与嘉兴大学、嘉职院合作开设“滨海文旅特色班”,组织从业人员赴青岛、三亚等知名滨海旅游城市考察学习。五是加大推广宣传,拓宽品牌影响。委托专业机构提炼核心品牌元素,构建统一的品牌识别系统;打造多元传播矩阵,传统媒体端投放嘉兴滨海文旅形象广告,新媒体端邀请博主创作打卡攻略与种草内容,OTA平台端推出“山海度假套餐”;举办滨海文旅节、九龙山沙滩音乐节、海盐海塘文化节、海宁潮国际观潮节等标志性活动,实现活动引流与品牌出圈。 |



